打工人为何很难做好投资?

2023-08-25 06:12:36 来源: 锦缎研究院

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,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
本文是我对《芒格之道》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7篇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,是省去了我们寻找材料、被蹩脚翻译所困扰的时间,我们只需要尽情享用芒格的思想盛宴——而他也许是世界上最博学的投资人了。

以下蓝色字体是原书摘录,黑字是我的阅读感受。

大型公司有自己的一套人才培养体系,例如你进入康菲石油工作,从某个部门的基层员工做起,一步一步顺着等级森严的体系往上走。整个公司如同军队一样,你有些想法,觉得公司应该改革,但没人愿意听你的意见。

十几二十年后,你进入了公司的中层,深受公司文化的熏陶,已经成为公司的一员。你可以在公司中继续发展,但你成为不了沃伦·巴菲特。

我们大多数打工人都是一样,如果用打工人的心态和视角,我们永远也成为不了投资者。

我发现,这也正是“大多数企业高管买股票跟散户没有任何差别”的原因,因为这种从打工人到投资者的视角转变,不是一个会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,需要一点“顿悟”。

讽刺的是,由于“打工人”的身份和固有的思维习惯,哪怕是“高级打工人”公司高管,也很难从日常的工作视角跳到“老板”(股东)视角啊。

早期的沃伦哪会投资货币?哪会做衍生品交易?晚年的沃伦动用几百亿美元投资货币,赚了二十三亿美元。晚年的沃伦还学会了做衍生品交易,沃伦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。

看到这一段,还是挺向往的,希望我自己也能在一生中持续学习,朝着不断学习进步的方向前进,与读者们共勉。

我有一个好朋友,他在一所著名商学院学习过,教授给学生留了一大堆练习,让他们熟练掌握如何通过代数计算压榨供应商。我的朋友把练习做完,然后写了这样一段话:“您讲的我学会了,您出的题我做完了。但是,我想告诉您,我认为压榨供应商的做法很卑劣,我永远不会这么做。我希望我的供应商诚实可靠,我们之间互相信任。供应商不是我的压榨对象,而是与我携手共赢的合作伙伴。

如何更好地理解怎么去看一个生意?最好的途径,可能就是自己去做一个生意。只有自己去真正做了一个生意,才能理解到真实的商业世界和理论上的探讨是不一样的。

拿这段摘录来说,不要说商学院,哪怕是我们这些投资人,也很容易通过数据和简单的逻辑去做一些判断,比如“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长的公司在产业链上强势,属于好公司”。

这个判断本身没有错,因为数据背后的意义就是这个。但是,这种强势的落脚点是在哪里,恐怕更为重要。

具体来说,如果公司这样做只是为了尽量去改善现金流,那这最多算是学了点皮毛。只有那种一切为了终端消费者,也明白产业链是一起为消费者服务的那种公司,长远来看才能和上游供应商共同繁荣,否则的话,自己衰落是迟早的事,配套的供应商也难逃厄运。

伯克希尔之所以投资了一些高科技公司,是因为我们通过用模型思考高科技行业,得出了几个确定性非常高的预测。

伯克希尔在这些年中,开始逐渐投资一些原来被巴菲特和芒格判定为“高科技企业”的公司——也就是原来两位老人不会考虑投资的公司,典型的比如IBM和苹果。

我们一开始都会很震惊,但其实他们的原则从来没有变过,那就是只投那种“能看懂”的公司,他们之所以投资这些公司,是因为他们看懂了,至少他们“认为”是看懂了。

这段摘录我记得说的是IBM,我们想当然地会认为“你也看走眼了吧”、“谁让你托大”,这个话说得没错,两位老人后来也坦诚地说自己犯了错误。

这也再次提醒我们:能力圈很重要,扩展能力圈一定要小心,能找到简单机会就不要去接触复杂机会,这些恐怕是宝贵的经验。

除了收获这些经验教训,很多人并不知道芒格在投资IBM的时候,在同年的会上还说了下面这段话:

你们中有很多人,像过去的我那样投资,远离高科技公司,现在已经很有钱了。我不建议你们学我,不建议你们改变,不改变更安全。

“不改变更安全”,恐怕很多人都没看到芒格的劝导,这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警告。

巴菲特和芒格不知道告诉过我们多少次——要有耐心,耐心等待那种自己可以理解的机会到来,然后在那个时刻义无反顾地抓住她。

可惜我们平时不去研究公司,机会来了又瞻前顾后,还时不时犯一点“沾花惹草”的错误(老想着在一些没那么懂的公司那里占点便宜),反而拉低了自己的投资收益。

“不懂不做”,就这么简单一句话,能做到的投资者,凤毛麟角啊。

一般来说,在投资股票时,我们要求长期税前收益率至少达到10%。

这一点我在我的书《被忽略的投资秘籍: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启示》中提到过,我们在判断一项投资的长远年化收益率时,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参照。

因为我国现在资本利得不用交税,所以如果你能找到一个长期年化收益率10%的机会,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了,你当然可以要求更高,但这就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——某些时候还是“耐心”的努力了。

现在的股市,投资太难了,“太难了”是成年人的生活常态。

巴菲特是风趣幽默、洞若观火的,而芒格除了是犀利的,我觉得芒格还有一种“慈悲心态”,比如摘录这一段。

我们中国人都说成年人生活难,其实外国人也一样,成年人的世界本身就是各种困难的集合体,但如何对待这样的生活,完全是自己的选择,你可以说这是阿Q,但你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吧?

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所有人都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相互切磋、共同进步。

对于这一说法,我是挺矛盾的。

一方面,我认同芒格的这个说法,我觉得一个人的思维不可避免会有盲区,而人往往又是容易自大的,所以在一些关键投资决策的判断上,如果能和1-2个投资实力相当甚至更优的人沟通探讨,绝对是益处无穷的。

但另一方面,我又认为投资是一件很难去“同频”的事情,事实上我认为除非对方比我水平高出明显的段位,否则“平级”的沟通,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,比如因为对方的观点存在漏洞,反而会加深自己对原来判断的笃信度——而这和原来观点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。

还比较麻烦的是,志同道合的人倒是有,只是要能比较方便地切磋探讨的人(前文说过,最好还是水平比我高出段位的人),实在是不好找。

想来想去,解决的办法还是巴菲特的老生常谈:只找那种最简单的好机会,那种不需要跟别人探讨,就能靠自己的理性识别的好机会,而这种机会往往与公司识别能力关系不大,出现这种机会,往往是市场对一家公司的情绪出现了很大的问题。

我仍然认为,追求智慧是人类应尽的道德义务。生而为人,却疏于追求智慧,这是道德上存在缺失。

我无法评判芒格这句“追求智慧是人类应尽的道德义务”是否可以拿来要求他人,但对于我来说,我认为追求智慧是我的义务。

人类社会是在每个人的努力下逐渐成长的,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在武汉出差,酒店窗外是一条工业大道,来来往往的大卡车在并不平整的地面上发出巨响,这些东西——酒店、大路、卡车——没有一样是可以单靠一个人、一段时间做出来的,他们靠的都是人类多年以来的知识和体力积累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不管大家愿不愿意,参与的人都在追求智慧,有一些是主动的,有些是被动的,有些效果很好,有些效果一般,但始终向上、始终在获取和感悟,这一点是人作为智慧生物得天独厚的特点,也是不可避免的特点。

既然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,那何不主动去追求让自己更智慧呢?这是我的想法。(作者:villike 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)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]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