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聚看点】《公园北京》:现代性的空间投射

2023-02-10 09:53:22 来源: 北京日报


(资料图片)

《公园北京:现代性的空间投射(1860-1937)》 林峥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

林峥博士的《公园北京: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(1860-1937)》,乃根据2015年在北大完成的博士论文《公园北京:现代性的空间投射(1860-1937)》修订而成,作为指导教师,我有义务稍作推介。

当初林峥君毕业找工作,我给她写推荐信,是这么开头的:“作为‘全北大’,负笈燕园十一载,林峥同学有多次外出访学的机会,包括在台湾清华大学一学期(2007),在英国剑桥大学两个月(2011),以及在美国哈佛大学一年(2012)。如此驰骋东西,兼及中外,乃最为理想的求学经历。能有如此机遇,既基于北京大学的学术地位,也与林峥本人的聪颖与勤奋密切相关。从本科生到博士生,林峥几乎每年都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各种奖学金。”作为中文系学生,在读期间能在英国爱丁堡大学、德国柏林洪堡大学、美国哈佛大学等主办的国际会议上用英文发表专业论文,这点殊为不易。

为林峥的博士论文撰写导师评语,我提及:论文以“公园”来讨论“城市”,兼及政治史、社会史、文化史、文学史等多重维度,视野开阔,气魄宏大。尤为难得的是,作者在空间与时间、政治与文学、古代与现代的转化与驰骋中,显得既自信又有度,节奏控制得很不错。而选择万牲园、中央公园、城南游艺园、北海公园、陶然亭五个个案,分别对应传统士绅、新文化人、普通市民、新青年、政治团体的生活及表现,这并非最初的设想,而是在写作中逐步酝酿成型的。现在看来,此设计可操作性强,五章各自表达,而又相互趋避,可谓“匠心独运”。第五章谈论“陶然亭畔的风景”,处理“革命与恋爱”时游刃有余,谈及“新式政治与革命的滥觞”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此后虽努力修补,但因天性、阅历及才学,政治史这条线始终显得薄弱,这也是书名副题从“现代性的空间投射”改为“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”的缘故。

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考察“公园”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,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,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,此乃本书论述的中心。走出纯粹的文学研究,兼及城与人、文与史、图与文、物质空间与文化实践,揭示“公园”在近现代北京的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,这方面,林峥博士做了很多尝试,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我只在她起步阶段略有指引,主要还靠她自己上下求索以及转益多师。作为导师,从2008年的本科毕业论文《林海音的北京记忆与书写》起步,我与林峥君开始了关于北京长达15年的对话。其中最为关键的,是确定以北京公园为研究对象。如此跨学科的论题,对于曾经的文学青年(林峥中学时热心写作,还出版过长篇小说),是一个巨大挑战。在我看来,此题目值得认真开掘,有很大的生长空间,但当下对话者少,关注度低,较难收获掌声,必须有长期奋斗的精神准备。说清楚利弊得失,然后告诉学生,若选此题,我可以陪她走最初几步。

恰好此前不久,我得到朋友赠送的收录众多史料及朱启钤等人文章的《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》(中央公园事务所,1939年),正在酝酿一篇大文章《来今雨轩的过客》,史料、思路及感觉都比较现成,可以送给她练练手,试试能不能借公园这一特殊空间,上下勾连,纵横驰骋,兼及城市史、建筑史、文化史、文学史等领域,做出一篇不一样的博士论文。

这题目听起来很有趣,可要真正经营好,却委实不容易。论文答辩时,老师们给予很高评价(获评“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”),但也提出不少批评与建议。于是,一贯要强的林峥博士,一边努力教好书,一边认真修订博士论文,终于在第二次赴哈佛长期访学的前夕,将改定的书稿送交北大出版社,算是不负众多师友的殷切期望。以《公园北京》为起点,林峥博士的城市研究(课程、讲座及著述)正不断拓展,且已初步显示其别具一格的风采。假以时日,其成果必能收获越来越多的掌声。

(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
(原标题:《公园北京》小引)

流程编辑:u060

标签: 中央公园 哈佛大学 北京大学

[责任编辑:]

最近更新